2010年7月10日 星期六

Selfkill

明天要去曖昧後搖派對,本來想要在這一週好好找個空檔寫一寫有關於Selfkill及聲子蟲,但是看來我的記性是越來越糟。於是還是簡單記錄一下關於Selfkill,我所有的印象吧。

Selfkill成軍八年,雖不是產量多的樂團,但是專輯《雨停了之後?》一直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。不能說他們是我在後搖滾中最喜愛的樂團,然而初聽這張專輯,確實給了我不少的感動。記得第一次聽他們的音樂是在2路公車上,當公車緩緩自環境封閉的中央開往熱鬧的市區,我看著窗外熟悉不過的場景,耳中流淌的是兩把吉他、一把貝斯及一台爵士鼓所建構出的巨大音浪。然後我聽著動人的旋律,有一些哀傷、有一些希望,想著:“生活很美好。”

我始終相信每一個有特色的樂團必然有屬於他們自己的“味道”,而我之所以堅持想用自己為數不多的音樂知識、不是很得心應手的文筆去描述每一個樂團給我的感動,也許,是私心地想要把每一個味道用文字給記錄下來。

當我們能一下子聽出陳綺貞的歌,也許是因為她獨特的唱腔;聽出張惠妹的歌,也許是因為她嗓音中原住民特有的厚實。但是樂器往往相似的後搖滾,要創造出屬於一個樂團獨有的味道,是加倍的困難。而Selfkill即使在樂器編成上與我最愛的兩團甜梅號、Explosions in the Sky (EitS) 完全相同,但也有自己獨有的味道。譬如說甜梅號的味道來自緩飆及靜爆,經過計算式的鋪陳與爆音,建構出一個本質平靜但外表喧囂(又或相反)的世界,讓人無法清楚將一首歌歸類。又譬如EitS,味道則是來自其擅長以旋律堆疊情緒的長處,常常以反覆漸進的細碎電吉他音(有時外加其他的樂器),不知不覺將聽者的情緒從一個點帶至另一個點。Selfkill的味道,卻更純粹一些,個人覺得其樂曲的鋪陳往往沒做得太長,而將每一曲的情緒直截了當交代;再有時而加入模糊的人聲,更是悄悄將主觀情緒磨碎後夾帶進音樂之中。譬如說我最喜歡的一曲《媽媽,我考試考100分》,我沒有深究過這首曲子想要表達什麼,但僅聽著音樂,卻讓我因想像一個快樂的小孩最後墜入痛苦之中,而感到深深悵惘。

(題外話,剛剛在Selfkill 的myspace上聽見intro+we are all too shy這首曲子,那曲子一開始電吉他延綿不絕的delay及鼓點亂擊,及後來轉變為緩飆的曲風,讓我想起了甜梅號的曲子No More Soundtrack)

也許根本沒有所謂的味道,也許這些樂團始終在不斷做著音樂的實驗,不願被歸類貼標籤。聽Selfkill myspace上的新歌,我感受到曲風的改變。沒有關係,每個時段總有不同的音樂,期待明天現場表演可以聽見的新歌!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